WS/T 207—201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骨节病诊断原则、技术指标和使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骨节病病例诊断以及与其他骨关节疾病的鉴别。
2 大骨节病定义
大骨节病为儿童和少年发生的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其原发病变主要是骨发育期中骺软骨、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的多发对称性变性、坏死,以及继发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增粗、变形、活动受限,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短指、断肢甚至矮小畸形。
诊断原则
根据病区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以及手部X线拍片所见掌指骨、腕关节骨性关节面、干骺端先期钙化带的多发对称性凹陷、硬化、破坏及变形等改变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诊断本病。指骨远端多发对称性X线改变为本病特征性指征。
3 临床诊断
根据6个月以上病区接触史,有多发性、对称性手指关节增粗或短指(趾)畸形等体征并排除其他相关疾病诊断为大骨节病临床病例。
分度
Ⅰ 度:出现多发性、对称性手指关节增粗,有其他四肢关节增粗、屈伸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轻度萎缩。
Ⅱ 度:在Ⅰ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指(趾)畸形。
Ⅲ 度:在Ⅱ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肢和矮小畸形。
4诊断及分级标准
4.1严重程度诊断
4.1.1早期
干骺未完全愈合儿童,具备以下4项中a、c或b、c或b、d或只有c者,诊断早期。
a.手、腕或踝、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疼痛。
b.多发对称性手指末节屈曲。
c.手、腕x线片有骨关节面或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或骺核不同程度的凹陷、硬化、破坏、变形。
d.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粘多糖含量增加。
4.1.2 1度
在早期改变基础上出现多发对称性手指或其他四肢关节增粗、屈伸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轻度萎缩,干骺端或骨端有不同程度的x线改变。
4.1.3 Ⅱ度
在1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指(趾)畸形,x线改变出现骺早闭。
4.1.4 Ⅲ度
在ⅱ度基础上,症状、体征、x线改变加重,出现短肢和矮小畸形。
4.2 活动和非活动型诊断
干骺未完全愈合的大骨节病儿童,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诊断活动型,否则为非活动型。
a.手、腕x线片呈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硬化、深凹陷。
b.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粘多糖含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