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曾给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多年来,各病区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预防措施和“三早一就地”的治疗措施,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病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为动态了解克山病病情变化趋势,科学、规范和持续有效地指导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掌握全国克山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指导重点病区的预防控制工作。
(二)评价综合措施防控效果,为评估控制和消除克山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点选取及范围
(一)选取原则。
1.病例搜索。选取未达到病区控制标准或近3年未进行过病例搜索的病区县。
2.重点监测。在病情相对较重的病区村,优先选取有新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的病区村或慢型克山病检出率超过1%的病区村。
(二)监测范围。
1.病例搜索。根据每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确定的监测县数,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市),抽取病区县(市、区、旗)进行病例搜索。
2.重点监测。根据每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确定的监测县(市、区、旗)数,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市)抽取病区县作为重点监测县;在每个监测县抽取2个病区乡(镇),在每个抽中病区乡(镇)抽取1个病区村作为监测点。
(三)监测点抽取方法。
1.病例搜索。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按照每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确定的县数,在未达到控制标准的病区县,或近3年来未进行过病例搜索的县(市、区、旗)中抽取。
2.重点监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在开展病例搜索的县(市、区、旗)中抽取监测县。监测县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根据病例搜索结果,至少选取2个病情相对较重的病区村作为重点监测点。近3年有新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的监测点(县)或慢型克山病检出率超过1%的监测点(县),应在下一年度继续选作重点监测点(县)。
三、监测对象及数量
(一)病例搜索。
在抽中的县(市、区、旗)搜索县级医疗机构及病区乡(镇)医院内科、儿科、急诊科近3年登记在册的全部心肌疾病病例。
(二)重点监测。
对监测点常住人口按照3岁~、15岁~、25岁~、35岁~、45岁~、55岁~、65岁~75岁划分年龄段,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60人,共计420人。人数不足者从邻近病区村补足。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病例搜索。
1.疑似病例搜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医院相关科室医生配合下,查阅辖区内县级医疗机构及病区乡(镇)医院内科、儿科、急诊科近3年出入院登记、门诊及住院的心肌疾病病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和来自病区的流行病学线索等,筛选出疑似克山病病例,填写表1、3、4。
2.疑似病例诊断核实。县级克山病专家组根据《克山病诊断标准》(GB 17021)对筛选出的疑似克山病病例逐一诊断核实;如辅助检查资料不全而影响确诊时,应对病人进行其他相关检查。确诊克山病病例填写表2、4,并报送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
(二)重点监测。
1.按照表4的内容和要求,对监测对象进行临床查体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对可疑克山病患者拍摄后前位2米距离胸部正位X光片,有条件的可开展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按照《克山病诊断标准》(GB 17021)进行诊断, 结果填写表4、5。
2.基本资料收集。按照表6的内容和要求,收集人口学、上一年度人均年收入、主食种类及近3年预防控制措施落实情况等资料。
(三)新发急型、亚急型病人诊断复核。
对各县发现的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人,由省级专家组到现场进行诊断复核,并将复核结果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监测时间
(一)病例搜索于每年5月30日前完成。
(二)重点监测每年7月30日前完成现场调查工作。
六、质量控制
(一)相关省(区、市)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严格遵循本方案监测点抽取方法抽取监测点,并对参加监测工作的业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统一标准、方法。
(二)在病例搜索中,病历资料缺失或辅助检查不全者,应进行个案追踪调查或对病人进行相关检查。
(三)统一监测内容、方法和诊断标准,数据收集要来源可靠、数据真实、表格统一,确保监测资料的质量。
(四)临床体格检查、心电图描记及X线胸片拍摄须由熟悉业务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五)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须由省级专家诊断组复核,并作出最终诊断。
(六)监测数据需经县、地、省级地方病防治人员认真审核。
七、监测资料报送与利用
(一)监测资料报送。
各级监测单位应将当年监测的原始数据,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础编码手册填写相应的县、乡、村代码后,以电子文档保存。监测县在8月30日前将监测资料、总结报送地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在9月30日前将全省(区、市)监测资料以Epi Info格式,连同总结报告,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监测资料利用。
监测县、省对监测结果和相关防治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发病或慢型克山病检出率超过1%的监测县(点),提出防治对策建议,以技术报告形式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由卫生行政部门报送地方政府,并向相关部门通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省(区、市)报送的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全国病情评估意见和重点病区防治措施建议,以技术报告形式报送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八、监测管理
(一)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部组织协调全国克山病监测工作。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成立本级克山病专家诊断组,组织、督促本辖区相关单位按照本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并提供必要监测工作条件;监测中如有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发病或慢型克山病检出率超过1%的地区,应及时向政府报告,提出防控措施建议,并协助相关部门落实防控措施。
(二)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培训省级克山病监测技术骨干,并为各省(区、市)监测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评估全国监测工作质量。
(2)负责收集、整理、分析全国监测资料,建立全国克山病监测资料数据库。
(3)撰写全国监测工作总结,报送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
(1)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负责确定当年监测县;培训地、县级监测技术骨干,并为各监测县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评估本省(区、市)监测工作质量。
(2)组织省级克山病专家诊断组,对监测县报送的急型、亚急型病人进行复核,并提出诊断结论。
(3)收集、汇总、分析监测县报送的监测资料,撰写监测工作总结,按时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本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
3.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
(1)安排人员参加省级技术培训。指导监测县按照本省(区、市)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培训参加监测工作的全部人员。
(2)组织、参与监测县的监测工作,审核监测县报送的监测数据。
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
(1)安排人员参加省级技术培训,并按照省级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制订实施计划;组织参加监测人员的培训。
(2)按照本省(区、市)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病例搜索和重点监测工作,收集相关资料。
(3)整理、汇总监测数据和资料,在审核无误后,连同监测工作总结,按时报送省、地级疾病预防控制(地方病防治)机构及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附录:1.调查用表(表1~6)
2.监测报告提纲
附录1
调查用表(表1~6)
表1 各医疗机构近3年心肌疾病登记表
省(区、市) 县(市、区、旗)
患者姓名 |
性别 |
年龄
(周岁) |
职 业 |
家庭住址 |
原诊断疾病名称 |
原诊断医院 |
疑似克山病 |
联系电话 |
备注 |
是 |
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1.职业填农民、学生、教师、工人、干部、其他,农村未上学儿童一律填农民。
2.16岁以下儿童,一律在备注栏填写家长姓名。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表2 确诊克山病病例汇总表
省(区、市) 县 (市、区、旗)
患者姓名 |
性别 |
年龄
(周岁) |
职业 |
现 住 址 |
克山病分型 |
发病
时间 |
备注 |
急型 |
亚急型 |
慢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1.职业按表1分类填写。
2.克山病分型急型、亚急型、慢型在相应位置填“√”。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表3 克山病病例搜索县级汇总表
省(区、市) 县 (市、区、旗)
年 度 |
病区乡(镇)医院和县级医疗机构 |
心肌病病例数 |
疑似克山病病例数 |
诊断克山病病例数 |
备注 |
总个数 |
搜索
个数 |
急型 |
亚急型 |
慢型 |
合计 |
前三年 |
|
|
|
|
|
|
|
|
|
前二年 |
|
|
|
|
|
|
|
|
|
前一年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填表人: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表4 克山病调查(疑似病例诊断核实)登记表
省(区、市) 县(市、区、旗) 编号:
姓名: 男 女 岁 |
家庭住址: 乡 村 联系电话: |
本地居住年限: 年 本地出生:是 否 |
由何地迁来: 省 县 |
其他疾病史: 发病时间: 年 月 |
儿童胎次: 胎 家庭成员克山病史:无 有 |
体征检查: |
血压 mmHg(毫米汞柱) |
肺:无改变 可闻及 干啰音 湿啰音 |
心:第五肋间左锁中线内 上 外 厘米 心率 次/分 |
心音:纯 杂音 区 期 样 级 第三音 有 无 强 |
奔马律 无 有 心律 整齐 不齐 期前收缩 次/分 |
其他: |
心尖区-音 低弱 亢进 正常 |
肝:不肿大 肿大锁中线肋缘下 厘米 剑突下 厘米 压痛 硬 中 软 钝 锐 |
脾:不肿大 肿大 腹水:有 无 浮肿:无 全身 面部 下肢 |
其他: |
检查医生: |
心电图检查结果: |
检查医生: |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检查医生: |
胸部X线检查结果:
心脏:正常 普大 中大 轻大 左四弓延长 三角形 无力状 张力低 搏动弱 |
肺门阴影:正常 增大 模糊 肺纹理: 正常 增强 减弱 |
心胸比例: |
检查医生: |
诊断:1.正常 |
2.克山病 型 心功能 级 |
3. |
诊断医生: |
备注:此表为搜索疑似克山病个案诊断核实和重点监测村民检查通用表。诊断栏中“3”填写诊断除克山病以外的其他疾病名称。确诊的克山病病人须填发病时间。 |
填表人: ;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表5 克山病重点监测县级(省级)汇总表
省(区、市) 县(市、区、旗)
监 测 乡
(镇)名称 |
监 测 村
名 称 |
临床检查 |
心电图检查 |
胸部X线检查 |
克山病病人数 |
新发病人 |
应检查
人数 |
实际检
查人数 |
受检率
(%) |
检查例数 |
异常
例数 |
异常率
(%) |
拍片
例数 |
正常例数 |
轻大
例数 |
中大
例数 |
普大
例数 |
增大率(%) |
急型
例数 |
亚急型例 数 |
慢型
例数 |
潜在型例数 |
慢型
例数 |
潜在型例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填表说明:新发病人仅为连续监测点在上一年度检查正常者,在本年度检查时诊断为病人的患者。
填表人: 填报单位: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表6 克山病重点监测点基本资料调查表
省(区、市) 县(市、区、旗) 乡(镇) 村
现户数: 户,户籍人口数: 人,常住人口数: 人,
其中3~75岁常住人口 人。
[近3年人均收入] 年: 元; 年: 元; 年: 元
[近3年主食] 年大米食用比例占 %;面粉占 % ;其他占 %;主食购入比例 %。
年大米食用比例占 %;面粉占 % ;其他占 %;主食购入比例 %。
年大米食用比例占 %;面粉占 % ;其他占 %;主食购入比例 %。
[是否补硒]是 ;否 补硒方法: 补硒时间: 年到 年;
补硒对象: ; 受益人口: 人。
重点监测点所在县(市、区、旗)基本情况:
总乡(镇)数: 个;总村数: 个;总人口数: 万人。
病区乡(镇)数: 个;病区村数: 个;病区村人口数: 万人。
[近3年农村人均收入] 年: 元; 年: 元; 年: 元
[近3年病区补硒]
年补硒方法: ;补硒对象: ;补硒村数: ;受益人口: 人
年补硒方法: ;补硒对象: ;补硒村数: ;受益人口: 人
年补硒方法: ;补硒对象: ;补硒村数: ;受益人口: 人
填表要求:1.不要有空项,如该措施未进行,则填写“无”。
2.补硒方法指口服硒片、硒碘盐、富硒食物;补硒对象指全体村民或儿童或育龄妇女等;改种经济作物均为监测调查时以前的全部数。
调查人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
附录2
监测报告提纲
一、标题
××年度××省(县)克山病监测报告。
二、前言
为掌握克山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我们按照《全国克山病监测方案(试行)》的内容和要求,于××年×月至×月组织开展了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三、材料与方法
(一)监测范围与对象。
1.监测范围。按照《××省克山病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病例搜索为县级医疗机构及病区乡(镇)卫生院。重点监测根据病例搜索结果,选取病人相对较多的××乡(镇)××村、××乡(镇)××村为重点监测点,其中××乡(镇)近3年有新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或/和慢型克山病检出率超过1%)。
2.监测对象。病例搜索为上述医疗机构内科、儿科、急诊科近3年登记在册的全部心肌疾病病例。重点监测对监测点常住人口按照3岁~、15岁~、25岁~、35岁~、45岁~、55岁~、65岁~75岁划分年龄段,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60人,共计420人。
(二)监测内容。
1.全县近3年急型、亚急型和慢型克山病病例搜索。
2.重点监测点内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病情况调查。
3.收集监测当年新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发病情况。
4.基本资料(包括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收集。
(三)监测方法。
1.克山病病例搜索。由县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在各级医院相关科室医生配合下,查阅辖区内县级医疗机构及病区乡(镇)医院内科、儿科、急诊科近3年内的出入院登记本、门诊及住院的心肌疾病病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和来自病区的流行病学线索等,确定疑似克山病病例。县级克山病专家组根据《克山病诊断标准》(GB 17021)对疑似病例进行诊断核实。
2.重点监测。县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和相关临床医生对监测点内监测对象进行临床查体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对可疑克山病患者拍摄后前位2米距离胸部正位X光片,并按照《克山病诊断标准》(GB17021)进行诊断。
3.监测县疾控中心报送当年新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并由省级专家组到现场进行诊断复核。
4.基本资料由县、乡、村相关干部提供。
四、监测结果
(一)全县近3年克山病病例搜索结果。
表1可见,全县应搜索医疗单位 个,实际搜索 个,共有心肌疾病病例 例,疑似克山病 例。经县级专家组集体讨论,诊断克山病 例;其中急型克山病 例,亚急型克山病 例,慢型克山病 例。从时间分布来看,搜索诊断为克山病病例中以 年最多。
表1 ××县近3年克山病病例搜索结果
年 度 |
病区乡(镇)医院和县级医疗机构 |
心肌病病例数 |
疑似 克山病病例数 |
诊断克山病病例数 |
个数 |
搜索
个数 |
急型 |
亚急型 |
慢型 |
合计 |
前三年 |
|
|
|
|
|
|
|
|
前二年 |
|
|
|
|
|
|
|
|
前一年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二)重点监测点监测结果。
2个村应监测 人,实际监测 人。临床查体和心电图检查 人,心电图异常 人,异常率为 %;心电图异常表现有心律异常(占 %)、低电压(占 %)、……。拍摄X线胸片 份,心脏轻度增大 例,中度增大 例,心脏普遍增大 例。两个村心电图异常和心脏增大检出人数不尽一致,以××乡(镇)××村检出率最高。
表2 ××县××年克山病重点监测结果统计表
监 测
乡(镇)
名称 |
监测
村名
称 |
临 床 检 查 |
心电图检查 |
胸 部 X 线 检 查 |
克山病病人数 |
新发病人 |
应检
查人
数 |
实际
检查
人数 |
受检率
(%) |
检查例数 |
异常
例数 |
异常率
(%) |
拍片
例数 |
正常例数 |
轻大
例数 |
中大
例数 |
普大
例数 |
急型例数 |
亚急型例 数 |
慢型例数 |
潜在型例数 |
慢型例数 |
潜在型例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三)当年新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情况。
各级医疗机构报送急型、亚急型克山病 例,经省级专家组现场复核诊断,最终确诊 例。
(四)病区综合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全县人均年收入 元;近3年在 个病区乡(镇) 个村供应硒碘盐(或口服硒片),受益人口 人;在 个监测村中,居民主食有 、
、 ,其中主食大米占 %,主食面粉占 %,购食外地粮占 %。(见表3)
表3 ××县克山病监测村综合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监测乡
(镇)名称 |
监测村基本情况 |
综合措施落实情况 |
户数 |
人口数 |
3~75岁人数 |
年人平
收入
(元) |
补 硒 |
主 食 结 构 |
受益
人数 |
占应补硒
人数% |
大米
占% |
面粉
占% |
其他
占% |
购食外
地粮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五、主要结论
(一)本县病情现状及趋势。
(二)综合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七、防治工作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盖章)
××年×月×日
全国克山病监测方案(试行)的说明与要求
一、监测方案内容注意事项
尽管在全国克山病监测方案(试行)中已经对克山病监测方法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描述,但是尚有部分内容需要进一步解释和规定,以便在监测工作中能够统一标准,消除对监测内容的理解误区。以下内容依次与全国克山病监测方案(试行)的各部分相对应,对监测方案中的重点部分进行了解释。
(一)监测方案中病例搜索监测点选取原则部分:病区控制标准主要内容参见附录
(二)监测方案中重点监测监测点选取原则部分:
1、“新发”定义:新发应从“新发生”和“新发现”两方面理解。新发生病例的定义为如果监测点连续两年进行了克山病监测,则新发病人为上一年度检查正常者,在本年度检查时诊断为克山病病人的患者。如果监测点未能连续两年进行监测,则新发病例为新检出且病程<1年的克山病患者。而新发现病例的定义为新检出且病程≥1年的克山病患者。
2、慢型克山病检出率=诊断为慢型克山病的人数/检诊人数
3、监测方案中病例搜索范围部分:
参见中央转移支付地方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确定的监测县数
(三)监测方案中重点监测监测点抽取方法部分:
抽取方法有两个原则,首先近3年有新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病例发生的监测点(县)或慢型克山病检出率超过1%的监测点(县),应在下一年度继续选作重点监测点(县)。在此前提下,监测县必须在病例搜索的基础上,县级疾病控制中心根据病例搜索结果选择病情相对较重的病区村作重点监测点。每县重点监测点的数量至少为2个。
(四)监测方案中病例搜索对象、数量及方法部分:
首先,搜索的医疗单位为抽中县的县级医疗机构(县医院、县中医院)及病区乡(镇)医院。科室为内科、儿科、急诊科。其次,搜索近3年出入院登记、门诊及住院全部心肌疾病病例。其中县级医疗机构重点搜索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儿童心肌炎病例。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肌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工作组根据病理生理学将心肌病分为四型即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及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克山病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有一定的相似性。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五)监测方案中病例搜索疑似病例诊断核实部分:
县级克山病专家组(人员要求):项目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成立县级克山病诊断专家组,成员由县级临床医疗机构的临床内科(心内科)、儿科、急诊科的科室副主任以上专家组成。首先,县级专家组对可疑克山病病例进行排他性诊断,排除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风心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其次,需要时,应对病例进行临床检查,获取诊断克山病的依据;最后,根据《克山病诊断标准GB 17021-1997》(参考附录)对克山病病例进行诊断。
(六)监测方案中重点监测部分:
尽管监测方案对监测对象的选取有了新的要求,但是考虑到随机以及其他实施的可行性,达不到监测方案要求的监测点可以沿用原来的监测对象选取方法,即对调查点(自然村)的全部常住人口进行检诊,并详细记录户籍、常住以及检诊人群的年龄、性别分布。建议应答率≥80%。在确定可疑克山病患者方面,应根据其克山病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居住地等流行病学线索来确定。同时监测方案中提出有条件的区县可以开展超声心动图检查,这是因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克山病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对心肌病诊断的方法也随之改进,仅依靠胸部正位X光片和心电图来诊断克山病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大。超声心动图可以测量心室壁厚度、瓣膜功能状况以及心腔血流情况,并可以计算射血分数等一系列重要指标,更直观的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对诊断克山病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基本资料收集方面,应收集监测的前一年、前两年及前三年相应的基本资料。
(七)监测方案中新发急型、亚急型病人诊断复核部分:省级专家组成员由省级疾控中心、省级医院副主任以上专业科室(内科、儿科)医生组成,对县级单位发现的急型、亚急型病例进行核实。时间上要求在病例发现的一周内进行核实,并于核实诊断后一周内上报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八)监测方案中质量控制部分:
对克山病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减少偏倚的产生,使监测数据能够正确、真实的描述克山病病情,是克山病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首先要保证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克山病监测数据是克山病监测工作的宝贵成果,如出现数据缺失,再次调查获得的数据仅是对原始数据的估计,同时也给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带来困难。不准确、不真实的数据会给监测工作带来偏倚,很可能掩盖真实的病情。从而影响掌握克山病发病、患病情况。因此,涉及监测实施过程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来完成本职工作。其次,临床检查方面应由相关的专业人员完成。克山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都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实施临床检查的相关人员具有较丰富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经验。同时应定期对进行临床检查的人员进行有关克山病诊断、治疗的培训。正确的诊断克山病是克山病监测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避免产生信息偏倚,影响对病情的估计。
在监测现场,每天都应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复检,原始数据上报前应进行统一的复核,数据录入后也应进行相应的复核,建议能够将原始数据表格或检查单上报,由地病控制中心组织统一的数据录入,以较好的控制数据质量。
(九)监测方案中监测资料报送部分:相应的县、乡、村代码应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础编码手册填写。
(十)监测方案中附表部分:
表2 确诊克山病病例汇总表部分:发病时间为心脏病症状出现时间。
表4 克山病调查(疑似病例诊断核实)登记表部分:
1、编号为检查个体编号;
2、家庭成员有克山病史的应注明哪个家庭成员;
3、发病时间不能精确到月的可询问发病季节。
表5 克山病重点监测县级(省级)汇总表部分,其中应检查人数是指监测点的常住人口,受检率为实际检查人数占常住人口的百分比。
表6克山病重点监测点基本资料调查表部分:
户籍人口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数一般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例如,户口在监测村而外出打工长时间未归的人口也应算作监测村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6个月以上)的人口。按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规定,主要包括:1.除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2.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3.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即所谓"口袋户口"的人。
二、监测报告提纲及撰写要求
尽管在《全国克山病监测方案(试行)》附录2“监测报告提纲”中已经初步规定了监测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为了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克山病病情以及病因相关因素的变化,在“监测报告提纲”基础上对监测报告内容做进一步要求,要求如下:
(一)在第二部分前言前面增加摘要部分,摘要的具体要求如下:
为体现全文内容的结构式摘要,可按以下思路撰写克山病监测报告的结构式摘要:为了达到掌握克山病病情现状和消长趋势,科学评估防控效果的目的;简述怎样选取的监测县(区)以及监测点,怎样获得的监测数据(简述各种数据的收集方法);获得了多少监测数据(概述各部分人数及其性别年龄别构成以及采样的数量);能够初步得出怎样的克山病病情现状结论。
(二)前言部分要求如下:
增加对监测的背景和原理进行解释:监测的背景方面应该详述本省的克山病历史流行趋势及目前的病情。同时阐明监测的目标。
(三)方法
1、说明监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应包括怎样选取的监测县(区)以及监测点,病例搜索的方法、临床检查方法、克山病诊断方法、病区人口学资料的收集、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以监测的目的等。
2、说明监测现场、数据收集的具体场所(到监测点实施还是在将检测对象集中到县级疾控中心或乡镇级卫生机构)
3、说明纳入和排除监测范围的标准,监测对象的来源和选择方法(详述标准、方法、现场遇到的特殊情况以及解决方法)。并说明监测对象的选择是否进行了随机化,如按随机化操作,则请详细描述随机化过程。
4、对重要监测变量列出明确定义,并明确其监测意义。例如,粮硒水平定义为在监测村随机选取十户人家采集其主食粮,进行硒含量检测后得到的硒水平。监测粮硒水平的意义是监测克山病发病的相关因素,预测对克山病消长可能的影响。应列出的重要监测变量有:心电图、彩超、X线、临床检查受检率、监测点检出各型克山病病人数及检出率、病例搜索诊断克山病病例数及其分布(可扩展)等等。
5、对每个监测变量,描述详细的测量方法。如心电、X线的检查方法,包括仪器型号等,以及心胸比例的测量方法。
6、说明监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偏倚:监测中可能存在的偏倚主要为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详述监测过程可能存在的偏倚及其产生的原因。例如,在农忙时候进行调查往往只能对未外出劳动的人进行检查,而这部分人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儿童,因此出现选择偏倚,不能准确反映克山病病情。
7、详细说明原始数据缺失值的处理方法,在统计本省数据时,对发现的缺失数据是如何处理和分析的。
8、说明计量变量的分析方法。
(四)结果
1、报告研究对象的数量,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检诊人口、以及说明最后分析的人数;描述未能参与者的原因;报告研究对象征集的时间范围。
2、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如人口学、临床和社会特征);指出每个研究变量原始数据的完整程度(各个指标存在多少缺失值)。
3、报告检出各型病例的数量,如搜索出的病人数、新发生病人数、新发现病人数,重点调查中的检诊率、病人检出率、病人发病率。
4、报告按照实际目标人群的人群构成情况进行标化的结果,由于受监测对象的限制,克山病检出率须根据常住人口的构成情况进行标准化。
5、报告进行的其他病情相关分析。
(五)讨论
1、概括与监测目的有关的重要结果,如搜索出的病人数、新发生病人数、新发现病人数,重点调查中的检诊率、病人检出率、病人发病率,发病因素等。
2、结合潜在偏倚和不精确的来源,讨论本次监测的局限性
3、讨论监测结果的可推广性,比如本次监测结果反映的病情,是否能够代表监测县以及本省的病情现状,代表性如何。
4、结合当前结果和监测局限,给出一个总体的结果解释。
(六)问题与建议
1、阐述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如现场监测过程(现场、资料整理、后期数据处理)存在的、可能影响监测结果准确性等的问题。
2、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针对提出的问题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七)结论
针对监测获得的数据资料,得出结论,即对本地克山病病情的判断及在防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监测指标计算公式
克山病监测中获得了大量的数据,通过恰当统计指标达到反映病情的目的,常用的包括患病率、检诊率等等,下面介绍一下主要监测指标的计算公式。
一、发病率和患病率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准确的克山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或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估计值很难得到。如果在重点调查(监测)中确实发现新发生的克山病病例,并调查了监测点的人口数据,发病率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如果没有监测点确切的人口数据,不妨使用具体数字作为发病或致病强度的指标。在实际工作中, 还应避免将监测点检出的病人数代表整个病区县的患病人数计算发病率和患病率的错误。
通常情况下,以监测点的患者检出率代表患病率,以检出率( 患病率) 及其标准误计算患病率的可信区间,来估计一个县、省或全国的克山病患病率及患病人数的范围。值得注意并需要指出的是,发病率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在于表示一个疾病的致病因子及危险因素存在于易感(暴露)人群的强度或一个疾病在易感人群中的流行强度,它多用于传染病和恶性肿瘤,这两类疾病多为法定报告疾病。患病率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既表示一个疾病在易感人群中的流行强度,也表示一个疾病对一个人群的健康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造成的负担,患病率多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基于以上原因,下面介绍一下在克山病监测实际工作中常用到的统计指标,检诊率,检出率,克山病死亡率,心电图异常率,心脏增大率等。
二、检诊率
检诊率主要反映检诊人群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其值越高说明本次调查结果对该村病情的代表性越高,反之亦然。无应答率=1-检诊率,一般认为检诊率达到80%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信性较高;无应答率一旦超过20%,应对至少10%的无应答人群进行补充调查。
三、检出率
较为理想的情况下,检诊人数等于常住人口即检诊率为100%时,各型克山病检出率等于各型克山病患病率。实际调查中,检诊率很难达到理想情况,因此检出率可以作为患病率的近似值,用于反映各型克山病的患病情况。
四、死亡率
克山病死亡率表示克山病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人群中的死亡变化,可用于探讨克山病评价防制措施效果,并反映某地区经济、文化卫生水平。
五、心电图异常率
由于心电图改变种类较多,且部分改变属正常心电图范围,因此计算心电图异常率时,这部分心电图改变不应记入分子。心电图异常率可用于表示检诊人群的心脏受损比例,反映检诊人群心肌病理改变水平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