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全球重点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我国于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的国家。
2021年4月26日是第14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是“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强调我国在达到消除疟疾的标准后,全社会仍要努力,推动落实防止疟疾再传播策略措施,继续维持消除疟疾状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疟疾防治宣传核心信息
1.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热、出汗。
2.疟疾可通过蚊子叮咬或者输血传播,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止蚊子叮咬,禁止疟疾患者献血。
3.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派驻非洲、东南亚等地的随队医生应当具备疟疾诊治能力,并储备足量疟疾治疗药物。
4.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
5.重症疟疾会危及生命,去疟疾流行区旅行后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告知旅行史。
6.疟疾确诊后,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药,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
7.医务人员对确诊的疟疾病例应按照《抗疟药使用规范》(WS/T-485-2016)给予足量规范的抗疟治疗。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元凶。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就会发病。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临床上以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以及贫血和脾大为主要特点。人对疟疾普遍易感,境外输入疟疾传播的风险仍持续存在。
二、疟疾是怎样传播的?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当按蚊叮咬疟疾病人时,病人血液里的疟原虫就被蚊吸入,经过大约10天左右在蚊体内发育后成为有感染性蚊子,当健康人被这种蚊子叮咬后就会得疟疾。
疟疾的流行与当地的温度、雨量是否适合蚊虫和疟原虫的发育、繁殖关系密切。疟疾流行的季节往往气候温暖、雨量较多,蚊虫能大量繁殖。
非疟疾流行区的人对疟疾抵抗力弱,当进人流行区时易感染疟疾。流行区的患者或带虫者进入非流行区时易传播疟疾。所以,人口流动容易造成疟疾的传播。
三、如何预防疟疾?
疟疾的预防是关键,预防疟疾则主要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做到以下四点有备无患:
1.出国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状况和防治知识,准备好驱蚊剂、药物、蚊帐等。
2.在当地活动,应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去野外。必须外出时,穿好长袖衣裤,皮肤暴露部位涂抹蚊虫驱避剂;睡前在室内喷洒杀蚊剂或点蚊香,睡在药浸蚊帐内,关好纱窗纱门。
3.回国入境时,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发冷、头痛等症状,及时向口岸检验检疫人员申报。
4.从非洲、东南亚等地归国的人员一个月内,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向医生告知自己的旅行史,以便于疾病的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