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日常生活中,坚持正确洗手非常重要。
一、哪种情形下需要洗手?
手脏后,要洗手;做饭前,餐饮前,便前,护理老人、儿童和病人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要洗手或手消毒;外出返家后,护理病人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做清洁后,清理垃圾后,便后,接触快递后,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后,要洗手或手消毒。
二、如何正确洗手?
1. 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
2. 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于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 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内)洗手掌
掌心相对,手指合拢相互揉搓洗净手掌。
第二步(外)洗背侧指缝
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洗净手背。
第三步(夹)洗掌侧指缝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相互揉搓洗净指缝。
第四步(弓)洗指背
双手轻合成空拳,相互搓揉洗净指背。
第五步(大)洗拇指
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洗净大拇指。
第六步(立)洗指尖
将一手五指指尖并拢在另一手掌心处揉搓,洗净指尖。
4.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5. 擦干双手,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三、常见误区要不得!
误区1:所有洗手液都能杀菌
洗手液主要分为普通型和抗菌杀菌型,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洗手液都有杀菌作用。在抗菌杀菌型洗手液中,抗菌型有杀菌作用,但杀菌率比较低,一般是大于90%就可以起到抗菌作用,而杀菌型洗手液要求对目标菌杀菌率达到99.99%。
误区2:用免洗洗手液代替洗手
使用免洗洗手液,始终会有物质留在手的表面,所以平常尽量少用,最好还是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洗手。此外,还有不少人就餐前直接用“省事”的消毒湿巾代替洗手。专家指出,湿巾不能代替洗手,湿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去除皮肤表面的细菌。
误区3:洗手液用得越多越好
很多人生怕洗不干净,所以按出大量洗手液在手上,洗的时候使劲揉搓。事实上,这样的深度清洁会损伤皮肤,使皮肤不但留不住水分,还更容易让病菌侵入。
误区4:用洗手盆洗手
很多人认为,使用洗手盆洗手,手也能洗干净。其实经过反复洗手后,洗手盆里的水已弄脏了。用脏水洗手,手仍然是脏的,根本达不到洗净手的目的。甚至还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为严重。
误区5:洗手后用毛巾干手
洗手后应自然干燥或用一次性纸巾擦干。最好不要使用毛巾,因毛巾容易潜藏病菌,易使洗净的双手沾染病菌,更不要用公共毛巾。
误区6:晾完衣服不洗手
脏衣服和洗衣机里面的细菌,会在洗涤过程中沾染到衣物上。晾衣服的过程中,双手很可能沾上这些细菌,衣物经过紫外线照射最终能达到消毒目的,手却常常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