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染源
(1) 鼠疫染疫动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最主要的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如黄鼠、旱獭等。
(2) 鼠疫患者:各型患者均为传染源,最重要的是肺鼠疫患者。败血症型鼠疫早期的血液有传染性;腺鼠疫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类叮咬时才起传染源作用;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2. 传播途径
鼠疫可以经鼠蚤叮咬、破溃皮肤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
(1) 经跳蚤叮咬传播: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
(2) 经直接接触传播: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食用未煮熟的鼠疫病死动物(如旱獭、兔、藏系绵羊等)可发生肠鼠疫。
(3) 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3. 易感人群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鼠疫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几种:
1. 腺鼠疫:发热,多数是高热,39℃以上,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
2. 肺鼠疫:潜伏期短,发病更急。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咳血或者咳出带血的泡沫痰,病情凶险,传播也比较迅速。
3. 败血症型鼠疫: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病人迅速进入昏迷休克,通常1-3天内死亡。
4. 其他类型:如皮肤鼠疫、眼鼠疫、胃肠道鼠疫等相对少见。
鼠疫可防可控。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加强个人防护,尤其是减少暴露鼠疫感染的风险等,可有效防范感染鼠疫。预防鼠疫,公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控制传染源。消灭动物传染源,广泛开展灭鼠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做好控制工作。对患者就地、就近隔离治疗,同时对直接接触者在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
2. 切断传播途径。彻底灭蚤,或采取必要的防蚤叮咬措施,通过使用杀虫剂或驱避剂(常用的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减少躯体暴露等方法,减少被蚤叮咬的机会。避免接触染病或死亡动物。
3. 加强个人防护。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做好各种传染病包括鼠疫防护最有效的措施。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手卫生,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参与治疗或进入疫区的人员必须穿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种鼠疫菌苗10天后方可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