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是一种人们不希望听到的声音,它经常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生产性噪声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的噪声。生产性噪声也称为工业噪声。
一、生产性噪声的来源
1. 机械性噪声: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切割、打磨机械发出的声音。
2. 流体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噪声,如空气压缩或释放(汽笛)发出的声音。
3. 电磁性噪声:电磁设备内部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1. 对听觉系统的损害: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听觉长期遭受环境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高频段听力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随着接噪时间延长,病情加重,久而久之则难以恢复,严重者可全聋。
2. 对人体其他系统的影响: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对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刺激,能引起机能障碍,并通过神经系统作用于全身其他器官,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噪声作业场所的工人会感到心烦、头痛、头晕、失眠、易梦、记忆力减退,随噪声强度增大神经衰弱阳性率相应增高;还可引起胃肠系统功能改变,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
1. 前期预防措施
在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阶段,企业应该对厂区进行合理布局,保证配套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应当在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验收。
2. 生产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1)控制噪声源 :选用低噪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提高零部件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和摩擦,从声源上控制噪声。
(2)控制噪声的传播 :合理规划布局,产生噪声的工厂与居民区之间应有一定距离,最好设置防护带,防护带内种植树木或设隔音墙壁。把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强噪声设备与一般设备分割开。采用隔声、吸声、消声、隔振与减振措施控制噪声传播,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3)做好个人防护 :企业应加强对工人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管,并进行培训教育,使广大职工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护噪声的重要性,自觉养成佩戴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的习惯。
(4)减少噪声接触时间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减少连续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时间。在强噪声下工作时,可每隔一小时,休息数分钟,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和应急健康检查。接噪人员上岗前检查若发现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低频段中任一频率气导听阈>25分贝)、高频段双耳平均听阈≥40分贝或者任一耳传导性耳聋,平均语频听力损失≥41分贝,均不宜进行噪声作业。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发现疑似职业性噪声聋患者或存在职业禁忌症的人员,应调离噪声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