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进入手足口病好发季,学校、托幼机构发生聚集性病例风险增加 。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家长和老师们需了解手足口病防控相关知识,多关注孩子手、足、口等部位表现,积极预防手足口病。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多见,EV71是引起手足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
临床上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或表现为大疱样改变。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二、手足口病如何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的唾液、鼻腔分泌物、疱疹液、粪便及被其污染的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患者发病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三、哪些人群容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6月龄以下婴儿因有胎传抗体的保护发病较少,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1-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低龄儿童发病后得重症、死亡的风险较高。
四、得了手足口病,家长该怎么办?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98%以上)是普通型,属于自限性疾病,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做好对症处理,缓解宝宝不适。
有以下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需要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或者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
● 神经系统异常。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有时会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就是肌肉抽搐)。
● 心衰前表现。孩子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摸着皮肤湿冷。
五、有手足口病疫苗吗?如何接种疫苗?
目前只有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单价疫苗,EV71疫苗是由我国自主研发、全球上市可用的疫苗,针对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的疫苗尚在研发中。EV71病毒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该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但将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 接种对象。为尽早获得免疫保护,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适龄儿童越早接种越好。
▶ 接种程序。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
▶ 接种途径及剂量。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每次接种剂量为0.5ml。
▶ 接种原则。知情、同意、自愿、自费。
六、日常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注意手卫生,尤其在触摸口鼻前、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接触疱疹/呼吸道分泌物后、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孩子养成正确的洗手习惯,掌握“七步洗手法”。
2.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的垃圾桶。
3.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4.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5. 注意家庭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家庭常备“84”消毒液,宝宝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6. 用一次性毛巾或纸巾清理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等,并及时消毒被上述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体表面或环境。
7.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孩子接触。